来自网友【nonoko】的评论对这本书,可以说是有一种无法言说的深刻复杂的情感。沙漏是我看的饶雪漫的第一本书,在新华书店二楼,彼时我还在读杨红樱,但是被书模美丽的侧脸所吸引,背景是黑板,第一感觉就是优美带着一丝神秘,没错就是现在的我一直迷恋的幽玄感。似乎很惊讶于记性这么好,我记得翻开的第一部分就是阁楼上的莫醒醒,厌食暴食交替,火腿肠加一锅米饭的吃法,那种冷静疏离脆弱厌世,仿佛贴合到了心脏某个角落,那样的文笔和一行行文字后的黑白背景,我是喜欢的。慢慢读下去,就是我的五六年级,那是一本描写十七岁故事的书,饶雪漫的所有故事都是。“没有人永远十七岁,但永远有人十七岁。”十二岁的我看了很多十七岁的故事,那时候五年还不是一晃而过的事,于是早早成为了“关于青春的知识与青春无法共存”中的青春的知识的人。她的代表作是左耳,可是无论读几遍还是没什么太多共鸣,我的最爱还是沙漏,是第一本也是最喜欢的一本。她描写了醒醒和米砂的友谊,她们的美好与分离,她们是彼此生命的光,刻进了彼此的生命里,能够照亮一辈子。关于每个人为第一视角的故事,都是那么鲜活灵动。那时候,我感觉自己又像醒醒,又像米砂,但鉴于我大大咧咧的性格,还是偏向米砂多一点,事实上前段时间测出来也确实是ne fi 为主要功能的enfp,实在是很符合,醒醒则很像fi ne的infp,黛玉。题外话一下宝玉是enfp,黛玉infp也确实天作之合了。我认为这整体是一个很温和柔软细腻,如同柔软河水一样流淌的故事,她没有实质性的太多伤害,没有太多男人介入,更多是由女孩子的灵性灵魂为主导,或许这也正是我喜欢的原因。像鹿又像猫,她们都是坚强坚韧勇敢的,也都是明媚而忧伤的。沙漏记得,我们遗忘的时光。事实是看完电影我才看懂这句话,也才更清晰地了解了这个故事,其实明明这三部曲我已经看了很多遍了,但是我都游荡在整体氛围中,却并没有仔细跟着每一步的情绪体会其中,似乎每一部她的书我都是如此,一是因为没有相似经历所以无法轻易就感同身受,二是因为如果太投入进去我恐怕会沉陷其中走不出来,出于一种自我保护我不会将感同身受感性度拉太高,搞不好会抑郁,毕竟是青春疼痛文学。然后我发现这样的习惯伴随了我所有往后,所有感情中我都会开启这样的机制和习惯,以及我选择理科而不是文科的理由是我要是再文一点恐怕会深陷感性走不出来,或许这就是传说中的ti为fi的保护色,也就是我的表层人格为ntp的原因。但这本书的底色到底是温暖的,暖洋洋的,就像电影最后的场景一样,夕阳下两个笑得很明媚的女孩,因为只要她们在一起,就是照亮彼此的明媚的。soulmate,心底的太阳,这就是沙漏的故事。电影里有一句说到了我心上,曾经以为人与人就是走散了,不会再回头,或者说有过美好的回忆就是幸运,但更多的是住在心底的人永远不会分离。我一直认同挪威的森林里经典的“迷失的人就迷失了,相逢的人还会再相逢”,但是这里我还想再加一句,就是,“住在心底的人会在彼此心中再相逢,这何尝不是一种重逢与永远在一起呢?”所以关于爱,到底还是向内的故事吧,我的亲人,相爱的朋友,或是无法相见但彼此牵挂的伴侣。那种感情是一种力量,是“缘”,或许它会让我们在现实中再度触碰彼此,又或许它让我们在梦中,在意识中继续触碰,很久很久,很久很久。也就是亦舒所描述的“生命只需要好,无需长”。在很久以后,这个世界变成了自然再度摧毁包围的景象的时候,人类文明逝亡的时候,我与我爱的人都是尘埃或者更消散的东西。而在那些之前,如今的当下,拥抱过,亲吻过,看着过彼此,以及文字手机或脑子记录下这一切,反复被拾起,被遗忘的时光,存在着的当下,一秒一秒地度过、感受、流逝,这就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