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stone】的评论首先作为导演的处女作,电影整体的完成度还是很不错的。这部来自挪威的电影,从主人公小男孩的视角,讲述了一个仿佛北欧童话般飘荡在梦境与现实之间的故事。这里不得不提到在电影中大量被用到的配乐——来自波兰的电影配乐大师 Zbigniew Preisner(基耶斯洛夫斯基御用配乐师,曾经参与完成《十诫》与《红白蓝》三部曲)。导演如同魔术师一般,把管弦与电子效果混合而成的幻想曲配乐,放入充满迷雾的青山,伴随着站在窗前赤裸着上半身的金发男孩,穿过阴暗的森林与蓝光下静谧的河流,带着观众如同做了一个忘记了时间的长梦,在这个异度山谷寻找一个孩子内心恐惧的根源。回到电影本身,平缓的故事基调也许并不能满足现代观众早已被刺激到麻木的神经。但作为艺术,它的可贵之处便在于突破了传统叙事的局限,尝试单纯地使用“光与影”让观众感受到作品的生命力。(虽然我们也无法确认这最后的呈现效果是源自导演的本意,还是剧本的薄弱导致的弄巧成拙)这又不得不让人想起另一个艺术作品,原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的《彼得与狼》 。这个家喻户晓的作品,其创作背景虽然免不了受到当时的政治因素影像,但普罗科菲耶夫还是在竭尽全力地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让当时的儿童感受到各种西洋乐器散发的神奇魅力。当然作为电影,剧情还是要远远超过80年前的那部《彼得与狼》的。如果说前者只是在赞扬“新时代”少年彼得推翻陈旧观念的果敢,那么这部电影则是借用了近现代佛洛依德的潜意识概念,静静记录了一个普通少年的成长冒险。年幼但敏感的男孩Aslak与总是郁郁寡欢的单身妈妈Astrid两个人,生活在山脚的房子里。屋子中还有一间无人居住的房间,那是他业已消失的哥哥——传说因为长期磕药而离家出走——曾经的生活的地方。就是在这个还散发着哥哥丝丝气息的场所,引起了小男孩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猜测。故事的开始,Aslak的朋友告诉他,山里的羊群又遭到了狼群的袭击。在大人眼里普通的事件,在孩子的心中却与狼人的故事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而失踪多时的哥哥与母亲的沉默不语,又让狼人的故事与哥哥的身份产生了结合。当山林警察开始向山间的狼群投放有毒的肉食,Aslak决定第三次上山寻找狼人,开始了一个人的冒险。穿过森林,淌过河流,小男孩几经波折来到了森林里的一间木屋。木屋里住着一个阴郁的男人,但却并不可怕。与总是沉默不语的母亲相比,虽然并不能确认他与狼人或是哥哥是否有关,但这个陌生人会平静地与男孩聊天,在这里男孩被当作大人一般对待——这仿佛是男孩在与自己的潜意识对话。未知的潜意识长期沉睡在谷底,仿佛是黑暗的深渊,但当我们真正走入其中,他却完全没有想象中可怕。虽然那里也并不会马上告诉你生命的答案,但这个旅程却帮助你克服了此前对于心灵深处未知的恐惧。看到结尾,我想到了很久以前一本韩国的小说《九岁人生》,叙述的是一个小男孩9岁那年发生的故事。小说里没有惊天动地的遭遇,但所有一切都透过这个九岁男孩的“滤镜”展现出来,每一天都变成了男孩“赤手空拳”的战场。少年,你还是否记得九岁人生的冒险?那里没有生命的答案,但那里是我们成长的起点。
来自网友【FiN】的评论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就是一个6岁的小朋友寻找狼人的经历。作为新晋导演Johnas M. Gulbrandsen 花了两年的时间来拍摄电影。将情节简单化的是因为导演的全身心都扑到了电影的美学极致上,从镜头的拍摄,选景,音乐的营造,光影,环境的烘托,一切镜头的工具都在塑造一种美,大自然赋予的美。一个6岁男孩要独自穿越森林寻找自己未曾谋面的哥哥。一个如此弱小的身躯站在那一片郁郁葱葱的森林面前,镜头的用语不言而喻。关键是那片森林真的很美,我在挪威住了这些年,从没有见过那样的森林。还有Alska 躺在船里,顺流而飘的场景确实让人印象深刻。船的选择,水的流淌,孩子的静谧,森林的庞然浑然一体,美不可言。当然,作为摄像师Marius M. Gulbrandsen 是导演的亲哥哥,所以两人间的默契合作也为影片增色不少。Johnas 说整个的拍摄过程非常的辛苦,他们甚至在猪圈里住了三个月。每天早上闻着猪味起床。为了选景,两兄弟开着车到处转,直到看到满意的场景为止。挪威很多影评给予电影4-5分(最高分6分),并把此篇定义为文艺片。作为文艺片为主基调的欧洲来说,这样的片子还是比较畅销的。影片在2017年多伦多电影节首映,也算是对影片的一种认可。图片来源:Film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