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影视
首页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剧

我不在那儿 I'm Not There-HD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音乐 / 剧情 / 传记地区:美国,德国,加拿大年份:2007

导演:托德 / 海因斯

演员:大卫 / 弗朗克斯 / 克里斯托弗森 / 马库斯 / 诺尔 / 理查 / 凯特 / 哈格 / 夏洛特 / 圣约翰 / 海文思 / 福兰德 / Jennifer Rae Westley / 皮特 / 拉福蒂纳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HD

情节简介

在这部关于鲍勃·迪伦生平的传记电影中,将分别由六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分别演绎鲍勃在不同时代的生活故事和音乐经历。该片讲述了鲍勃·迪伦早期作为民谣歌手艰苦奋斗的生活,和1960年代初成形的美国民歌界的英雄和知识分子,具有争议的摇滚转型、摩托车意外事故还有后来从公众视线里销声匿迹的隐退,近年来工作重心不放在录制唱片而是举行巡回演唱会上,如名为“永不停止的巡演”(The Never Ending Tour)等等。
在一本由英国作家霍华德·苏尼斯撰写的鲍勃·迪伦非官方自传中,大部分是关于迪伦的童年时代和家庭生活。书中为我们进一步了解他的作品提供了更多信息,特别是与他的妻子苏拉(夏洛特·甘斯布饰)。除此之外,霍华德·苏尼斯还爆料了这位老牌摇滚歌手的一件秘密绯闻,他与自己的一位伴唱歌手从1986年开始有了一段不为人知的婚姻。每一段故事都表现了迪伦活泼善变的性格...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珍爱肠胃】的评论原先是冲着小本下的这个片子,觉得拍得非常不错了,用多个演员解释清楚了过程和bd这个人物,而且表现手法很抒情。 本来觉得小本演bob dylan会不会不够硬气,后来才发现bd本身就是个软胚子。 片子里面bob是个careless而又可恶的人。不过啊有句话他没讲错,他又不是总统,他只是有感触,他只是个唱歌的,“他只是喜欢说”。他不关心任何事情任何人,他只是感受到了只是抒发出来。这样的事情天天都在发生,又有什么可重要的?他只是个虚弱无力的人,想让自己更自在一些而已,虽然说过一些言论并且说得也正确,但那又怎么样了呢??这就是他,一个神经敏感的,沉浸在感受中的,容易受害的,不负责任的,一片混乱支离破碎的人,可偏偏就是有才华,而且歌曲确实好听。对他来说事实不重要,感受重要。除非你也把你的情感让他这样的人也明白。否则他这样的人,拒绝对他所产生的一切负责。不过我想没人会这样做的,因为他做的事情(让他人产生强烈的感受却又告诉他们其实我一点儿也不在乎。)真的太不能让人原谅了。他是适合当创作歌手的,也仅仅适合当创作歌手。 我在心情不是很好的时候看这个片子,一开始我觉得拍得非常不错,很多镜头表现得很舒服诗意,很多镜头倒带看了好几遍,很多歌也喜欢上了。后来慢慢发现原来有人比我更up set,比我更无可救药,人生也更没意思,就像这个片子的名字一样,i am not there,这7个人既是他本人,也一个都不是他本人,因为他在别人的事情里活着,像个吹牛狂又像个空壳,因为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that‘s fun。
  • 来自网友【雪里蕻】的评论大师是人类精神的灯塔,是历史河床上沉淀的珍珠。大师用智慧与才能改变世界,改变人类。然而,这却是一个缺少大师的时代,零星的大师像夜空中闪亮的星辰,照耀我们前行。今天,通过一部匪夷所思的传记片,认识一位“匪夷所思”的大师。2011年4月6日晚,北京工人体育馆盛况空前,中国乐坛一大半牛人齐聚于此。他们当中既包括崔健、何勇、张楚、郑钧、汪峰、痛仰乐队等摇滚圈名人,也包括高晓松、宋柯等民谣届大腕。他们齐聚于此,都是为了瞻仰一个人的风采——他的名字叫鲍勃·迪伦。【鲍勃·迪伦北京演唱会】彼时,鲍勃·迪伦年已七旬,白发苍苍,面对众星捧场,他神情冷峻,没说一句废话,直奔主题,而众星则如小学生般正襟危坐,不敢丝毫怠慢。那一夜,鲍勃·迪伦的名字在国内不胫而走。时隔五年,诺贝尔文学奖正式公布,呼声很高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惜败鲍勃·迪伦,再一次于国内掀起轩然大波。评委会的评价是:“(鲍勃·迪伦)在伟大的美国诗歌的传统中创造了新的诗歌表达。”而因歌词写得好获得诺奖,鲍勃·迪伦是蝎子拉屎——毒(独)一份儿。 【鲍勃·迪伦获诺贝尔文学奖】 非但如此,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在《乔布斯传》中也透露自己最崇拜的一个人便是鲍勃·迪伦,他的iPod中收藏了12张鲍勃·迪伦的专辑。鲍勃·迪伦究竟是谁,他凭什么能折服众星,击败村上春树,迷倒高傲的乔布斯?今天,我们用一部“匪夷所思”的电影,了解他匪夷所思的人生——《我不在那儿》。这部电影是由美国独立电影界最另类导演托德·海因斯执导,鲍勃·迪伦本尊高度认可的一部电影。 【电影《我不在那儿》剧照】 为什么说它匪夷所思?因为这部电影不走常规路:用六个演员扮演鲍勃·迪伦,而且打破传统叙事结构,以破碎的片段拼接,充满隐喻与玄机,以至于很多观众看不太懂。 【影片由六名演员扮演鲍勃·迪伦】 尽管如此,这部影片仍凭借本身的新颖性以及鲍勃·迪伦强大的影响力获得第64届威尼斯电影评委会大奖。在我国,这部影片也获得了高达7.9的豆瓣评分。导演海因斯表示:观众可以把这部电影当做一场梦,一次心灵之旅。 【《我不在那儿》豆瓣评分7.9】这部电影究竟有着什么玄机?下面就联系鲍勃·迪伦的生平解读一下:一、多才多艺的文艺青年1941年5月24日,鲍勃·迪伦出生在美国一个富有的中产阶级犹太家庭。受热爱艺术的母亲影响,鲍勃·迪伦打小便是个不折不扣的文艺青年。他不仅有很高的音乐天赋,经常在亲朋好友聚会时表演唱歌,而且还喜欢写诗、画画、看电影。其中,写诗是鲍勃·迪伦的最爱,经常在上课时不认真听讲,偷偷在下面写诗。 【文艺青年鲍勃·迪伦】 值得一提的是,鲍勃·迪伦本名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但因为他非常崇拜诗人迪伦·托马斯,所以,才取了“鲍勃·迪伦”这个艺名。事实证明,孩子会一门特长有多重要。多年之后,鲍勃·迪伦将诗歌融于歌词,使歌词文采斐然,充满隐喻、意蕴深远,还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令同行披头士十分羡慕。高中毕业后,鲍勃·迪伦考入明尼苏达大学。和很多音乐人一样,他不好好学习,通宵达旦搞音乐,结果,大一的时候就被开除退学。那时,鲍勃·迪伦最喜欢的歌手是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五迪·格斯瑞的音乐什么风格?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史坦贝克曾给出过一个评价:“在他的音乐中,可以看见人民容忍和对抗压迫的意志。”所以,鲍勃·迪伦歌曲中的现实主义风格多半是受到了五迪·格斯瑞的影响。退学后,鲍勃·迪伦背起吉他、提着皮箱,从白雪皑皑的明尼苏达州一路漂泊来到了纽约的格林威治村,开始了自己的民谣歌手生涯。这一路上,难免有人问他从何方而来,这时,热爱幻想的鲍勃·迪伦喜欢谎称自己是来自美国南方、靠演马戏为生的一个孤儿。 【文艺青年鲍勃·迪伦】 影片开场的第一幕戏,实际上就是隐喻鲍勃·迪伦的这段遭遇。其中,有三个细节值得玩味:第一个细节是:首位扮演鲍勃·迪伦的演员马库·斯卡尔·富兰克林是一名黑人,而鲍勃·迪伦却是个白人; 【扮演鲍勃·迪伦的是一名黑人演员】 第二个细节是:第一幕戏中的角色名字叫做五迪·格瑟;第三个细节是:五迪·格瑟拿着的那把吉他上写着“This machine kills Fascists.”(打倒法西斯) 【充满隐喻的符号】 这些都充满隐喻:由黑人扮演鲍勃·迪伦,是因为鲍勃·迪伦的音乐启蒙受到乡村音乐与黑人音乐的影响;角色的名字叫五迪是因鲍勃·迪伦受到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的影响;吉他上写着“打倒法西斯主义者”则代表着鲍勃·迪伦一生的抱负——用音乐来打倒一切压迫。二、充满反抗意识的民谣先驱来到纽约格林威治村后,鲍勃·迪伦遇到了自己的初恋女友,美国人心中的“民谣缪斯”——苏西·罗托洛。 【民谣缪斯苏西】 苏西出生在一个红色家庭,父母都是西方共产党员,同时,父亲还是工会领袖,因此,苏西对西方腐朽的政治以及种族歧视都深恶痛绝,这也深深影响了鲍勃·迪伦。当时,鲍勃·迪伦居无定所,靠唱歌为生。苏西的母亲和姐姐都觉得这小子不靠谱,劝苏西别同他来往。但苏西却爱上了鲍勃·迪伦的才华,央求姐姐收留穷困落魄、但志向远大的鲍勃·迪伦。 【鲍勃·迪伦与苏西】 时值上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社会动荡,黑人民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几乎同时爆发。 【黑人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正如前文所说,受左翼民谣之父五迪·格斯瑞的影响,鲍勃·迪伦心里早就埋下抗议的火种。在苏西的鼓励下,1962年到1963年之间,鲍勃·迪伦利用短短20个月的时间创作了《大雨将至》、《战争的主人》以及美国民谣史上最经典的歌曲《答案在风中飘扬》。这些歌曲表达了对核武器军备赛的担忧,涉及有关贫困、种族歧视、监狱、沙文主义、战争、反思原教旨主义等内容,对剖析美国社会状况,鼓舞民权运动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鲍勃·迪伦因此一炮而红,成为美国民谣先驱,精神领袖。 【鲍勃·迪伦演唱经典民谣《答案在风中飘扬》】 但正应了那句话“职场得意,情场失意”,这期间由于鲍勃·迪伦与另一位民谣歌手琼·贝兹关系暧昧,以及老是喜欢撒谎,让苏西感到十分没有安全感。再加上,苏西是个独立意识很强的女性,随着鲍勃·迪伦的光环越来越耀眼,人们在谈论苏西时,总将她当作是迪伦的附庸品,这让她十分不满。于是,19岁的苏西搬出了和鲍勃·迪伦同居的住所,并打掉了腹中胎儿。 【鲍勃·迪伦与民谣歌手琼·贝兹关系暧昧】 鲍勃·迪伦为此十分沮丧。此后,他的感情生活也不顺利,一生结了两次婚,但都以离婚告终。电影中,导演对此进行了艺术改编,通过电影演员罗比•克拉克与法国女画家火热的恋情,以及两人婚后生活的不愉快,来展现鲍勃·迪伦坎坷的婚恋经历。【希斯莱杰扮演的鲍勃·迪伦】细心的观众可以看出扮演法国女画家的演员与苏西长相酷似。三、迷幻而分裂的摇滚歌手由于鲍勃·迪伦写出无数脍炙人口的民谣抗议歌曲,使人们将他认作是政治抗议的代言人,殊不知热爱艺术的鲍勃·迪伦对政治十分不屑——他仅仅是渴望用艺术引领人民获得和平与幸福,而没有任何政治目的。1963年12月,鲍勃·迪伦站在人权奖的领奖台上,出乎意料地说:“我看低那些统治我的人,他们为我制定规则,却都顶上无毛,这令我愤怒。对我而言,再没黑白人种、左右党派之分,只有上和下,向下非常接近大地,我只想奋力向上,全然忘记政治这样的琐事。” 【叛逆的鲍勃·迪伦】为了摆脱政治代言人的形象,1964年,鲍勃·迪伦制作并发行的新专辑《鲍勃·迪伦的另一面》,里面不再有抗议歌曲的影子。1965年,新港民谣音乐节上,当观众都想听鲍勃·迪伦演唱民谣歌曲时,他却使用电吉他玩起了摇滚乐,搞得台下观众嘘声一片,骂他是民谣界的叛徒。 【鲍勃·迪伦在新港民谣音乐节插电演出】但“我行我素”的鲍勃·迪伦从不愿被别人的想法所左右,他讨厌自己被贴上“标签”。其后,鲍勃·迪伦进入了摇滚歌曲的高产期,不仅谱写了世界最经典摇滚歌曲之一《像一块滚石》,同时,打造了《重返61号公路》和《美女如云》两张“史上最佳摇滚专辑”。在此期间,他还与摇滚巨星披头士产生交集,成为世界摇滚界的一段佳话。据说,那天,阳光明媚,鲍勃·迪伦与披头士在公园偶遇,一见面几个人便打成一片,临别时,鲍勃·迪伦还特意告诫披头士把歌词写得更有意义一些。影片中,导演特邀女星——奥斯卡影后凯特·布兰切特扮演1960年代由民谣向摇滚乐转型期间,最具争议性的鲍勃·迪伦。 【影后凯特布兰切特反串扮演的鲍勃·迪伦】 影后雌雄同体,宛如妖孽的表演完美体现出了鲍勃·迪伦的迷幻色彩,荣获第2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配角提名。四、隐居的福音歌手1966年,鲍勃·迪伦骑摩托车出了车祸,之后,神奇地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当粉丝们心心念念寻找偶像下落时。鲍勃·迪伦却隐姓埋名在伍德斯托克小镇过上了安逸的隐居生活。这种生活断断续续一直持续到六十年代末。在此期间,鲍勃·迪伦不仅娶妻生子,还做了三件事:第一件事是写诗;第二件事是进行音乐实验,他用口琴和木琴创作了没有抗议性质的民谣《John Wesley Harding》,制作了风格甜腻的乡村专辑《Nashville Skyline》等;第三件事是成为一个获得新生的基督徒并发行福音专辑。影片中,导演用传奇罪犯比利·基尔躲避警方追捕逃到乡村隐居的桥段来隐喻鲍勃·迪伦的失踪。 【查理基尔扮演的罪犯隐喻隐居时期的鲍勃迪伦】【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的福音歌手鲍勃·迪伦】 同时,由演员克里斯蒂安·贝尔饰演隐居时期的鲍勃·迪伦,塑造了一位重获新生,传递福音的歌手形象。五、永远不老的创作者如今,鲍勃·迪伦已经七十八岁了,但他依然保持旺盛的创作力,每天写诗、写歌、画画。2018年,77岁鲍勃·迪伦在香港开唱,宝刀不老,引发万人空巷,见证了他对音乐孜孜以求的一生。为了反映鲍勃·迪伦的创作精神,在影片结尾处,导演利用男主怀抱吉他坐着火车驶向远方的场景,象征着鲍勃·迪伦对音乐永无止境的探索精神。 【男主怀抱吉他坐火车驶向远方】 此外,很多观众不理解为何影片的各个桥段中间穿插由本·威士肖扮演的以诗人兰波为原型的审判戏。【本威士肖扮演的以诗人兰波为原型的审判戏】这是因为鲍勃·迪伦曾受诗人兰波的影响写了大量具有现实意义的歌词,所以,以此进行隐喻。六、启迪意义值得一提的是,为了增强影片的音乐传记气质,导演特邀30位音乐人进行OST创作,他们怀着对鲍勃·迪伦的崇敬之心,用歌曲串联了每个桥段,这点受到鲍勃·迪伦的盛赞。整部影片看似复杂,但却从头到尾强烈突出一个主题,那就是:鲍勃·迪伦始终没有放弃对音乐的追求与热爱。 【鲍勃·迪伦始终坚持对音乐的热爱】 虽然,属于鲍勃·迪伦的时代已渐渐远去,但他深入现实的创作精神以及对梦想的赤诚追求,放到任何时代都有着深刻的启迪意义。下面结合我国乐坛现状,谈谈我的看法:一方面,我国很多音乐人无法保持恒久的创作能力。最主要的表现就是有的歌手一辈子只有一两个代表作,此后,再也没什么新歌。而鲍勃·迪伦一生佳作,数不胜数,这得益于他对音乐的孜孜以求。另一方面,我国当代音乐人炮制的歌曲多半内容空洞,口水歌泛滥,鲜有反映社会现象的佳作诞生。综观我国当代乐坛,至今没有创作出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佳作。而且歌曲题材单一,普遍都是反映小情小爱——当然,爱情歌曲是不可或缺的,但好的音乐生态应该是内容丰富、题材多元,这需要我国音乐人继续努力。再看鲍勃·迪伦的作品,题材广泛,涉及爱情、战争、各种社会现象等方方面面,这点非常值得我国音乐人学习。这是一个大师越老越少的年代,但大师不死,只会凋零。他们的光辉像夜空中的繁星,照耀着人类前行的脚步。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存储,如有侵权,3个工作日内处理。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