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影视
首页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剧

北魏冯太后-第01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战争 / 历史 / 古装地区:大陆年份:2006

导演:卫翰韬 / 张国庆

演员:戴明 / 吴倩莲 / 沈保平 / 张铁林 / 臧金生 / 陈之辉 / 王庆祥 / 沈傲君 / 陈小艺 / 刘长纯 / 王有官 / 张颂文 / 李光洁 / 洪雁 / 薛中锐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情节简介

该剧讲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政绩卓著的女改革家——北魏冯太后充满传奇色彩的一生。
故事发生在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的北魏王朝正值太武帝当政。太平真君十年,太武帝颁诏,命大将军冯邈带兵征讨柔然。大臣乙浑以冯邈是降将为由极力反对,左昭仪冯姑出面力挺大将军冯邈,太武帝最终决定仍由冯邈带兵出征。冯邈战败投降,大为震怒的太武帝派乙浑诛杀冯家老小,冯姑的哥哥冯朗也被赐死,冯朗的儿子冯熙因为逃到羌族部落,性命得以保全。冯朗的女儿冯淑仪几经波折,最终以戴罪之身进入皇宫做了一个小奴婢。
少年冯淑仪聪慧机敏,后来成为了少年皇子拓跋浚的伴读。公元452年,年仅13岁的拓跋浚称帝,成为历史上的文成帝。冯淑仪被选为贵人,并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柔然进犯北魏,文成帝提出比武选将,冯皇后借机召回躲藏在羌族部落的哥哥冯熙。在比武大会上,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花木兰和冯熙脱颖而出,最终冯熙被任命为先锋,他率部与柔然军队交战,大获全胜,冯家兄妹终于洗刷掉了冯家的耻辱。文成帝打算兴建云岗石窟,得到冯皇后支持的昙曜最终领命开凿佛窟。
文成帝驾崩,火祭之时,冯皇后纵身火海,幸被侍官李弈救出。在众臣的帮助下,冯太后一举铲除了阴谋篡权的乙浑。少年献文帝继位后,冯皇后被尊为冯太后,首次临朝称制。献文帝长大成人,冯太后还政于朝,开始全心教导太子拓跋宏。公元471年,5岁的孝文帝拓跋宏登基,公元476年,冯太后二次临朝称制。冯太后是一位开明的政治家,她鼓励孝文帝矢志改革,富国强兵。在冯皇后的引导和全力支持下,孝文帝颁布实施了《三长制》和《均田制》。在这些改革措施的激励下,北魏王朝国力日渐强大,经济和文化都有了空前的发展。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八厂兄】的评论是的,我又来写了一篇。不过这次不从对比的角度,纯粹就这部剧本身来谈一谈。按理说“完美”不应该有不足,但是我实在太喜欢这部剧了,因而在鸡蛋里挑一点骨头。那就先说不足:1、女主实在太完美:这一点几乎是国产电视剧的通病,主角就不能有污点,即使是做了错事也得想办法给洗白。对于一部历史正剧而言,应该有着客观的态度,虽然说戏剧应该在历史的基础上高于历史,但我认为也应该有相对客观的态度吧。历史上,冯太后与献文帝关系非常不好,而且疑似就是冯太后毒杀了献文帝,而且冯太后实际有着大量的男宠(当然得承认,这些男宠几乎都是有能力的,而且为推进改革也尽了很大的力),而这部剧把这些都洗白了,只留下一个哥哥式的李奕和一段柏拉图之恋的李冲。当然,这部剧的冯淑仪相比某某未央里那个傻白甜玛丽苏女主还是强了太多太多,但是我觉得,冯太后杀子,冯太后豢养男宠,与冯太后是一位伟大的改革家这不矛盾,这才是一位完整的冯太后。2、献文帝拓跋弘的人设:也许是先入为主的原因,我总觉得《胡笳汉月》里夏雨演的那个才是真正的献文帝,而本剧里那个只是披着献文帝外衣的不知道谁(当然就这部剧本身而言那位演员演得很好)。献文帝在历史上绝不是一个胆小怕事优柔寡断的君主,反而是强的有点刚愎自用,而且认为生母的死是冯太后造成的因而与冯太后的关系非常不好。献文帝曾大力反腐,这为日后冯太后与孝文帝的改革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而且献文帝的历史评价也很高,他的庙号是“显祖”(请注意北魏皇帝中谥号“祖”的另外只有三位:太祖拓跋珪、世祖拓跋焘、高祖拓跋宏,就连文成帝拓跋濬都只是高宗),可见献文帝是有着很大作为的。本剧少年献文帝符合这一切,但长大的献文帝完全像换了个人,感觉极其不自然。3、太子晃与宗爱:这部剧里的太子晃与宗爱演的都非常好,但任何历史上看两人都应该是水火不容的,结果本剧里竟然勾搭到了一起。其实我觉得本剧完全可以再加一些太武帝灭佛的叙述,从中引出太子晃与太武帝的矛盾(历史上这对父子的矛盾就在对于佛教的态度),宗爱利用这个矛盾离间他们,最终搞死了他们,这样才更真实。4、拓跋宗室的辈分:从历史上看:东阳王拓跋丕、淮南王拓跋他与太武帝同辈(注意另外还有个乐平王拓跋丕,在太武帝在位时就死了,本剧用东阳王拓跋丕是正确的);拓跋子推、拓跋天赐与文成帝拓跋濬为亲兄弟(本剧明显给拓跋子推抬高至少一辈);拓跋澄与献文帝拓跋弘同辈(本剧中看不出,但疑似本剧的拓跋澄与孝文帝拓跋宏是一辈);拓跋禧是孝文帝拓跋宏的弟弟(本剧明显太高了拓跋禧辈分,因而看本剧将拓跋澄与拓跋禧掉个正合适)。5、其余较零碎的一些部分:冯熙是这部剧的最大赢家:历史上的冯熙貌似个人作风有很大问题,这部剧完全变成了纯情男子;本剧高允的儿子看着像是他的孙子甚至曾孙,应该考虑一下年龄问题啊;本剧左昭仪见冯朗时叫他“大哥”(第一集),实际上应该是二哥吧;在常氏还是乳母时(前几集)就有太监叫她“太后”,lady嘎嘎,你串场了吧;源贺(贺洛拔)之死太诡异,历史上源贺应该是病死,抢椒酒这段感觉编剧有点太刻意;关于孝文帝迁都:明显提前了时间,而且南征的缘由竟是“萧齐篡取刘宋江山”,时间完全对不上;强行把冯妙莲出轨提前,好吧为了突出女主的伟大这也可以理解。虽然瞎白话了不少,但都是小问题,是我爱之深责之切,就本剧优点而言这些缺点本就不算啥,而且我所谓的“缺点”大多是针对历史的,就本剧而言有些是可以自圆其说的。接下来就服装道具、剧情、配乐、演员来说一说这部剧的完美之处:1、服装道具:      可爱的高允那篇评论已经说了服饰方面的了(顺便说一下,我觉得除了高允之外贺洛拔也很可爱,两个萌萌哒老头一出现我就想笑),本剧关于左右衽的处理已经细致到无可挑剔了,不再赘述。      发型方面:作为汉人几乎全是束发的,而鲜卑王公贵族多数是披发,也有少量束发;冯熙在羌人部落里及从军是披发,而恢复了身份就是束发了;太武帝和文成帝全是披发,献文帝有披发有束发,孝文帝则几乎完全是束发,这也体现了一个汉化的历程及本人的态度。      道具:黑夜的场景没有强光打照,只有那一只只昏暗的烛光,和片尾曲《红烛光》实在太搭配了;白天皇宫里采光其实不好,也没有打光,以至于有时都看不清脸,但却显得很真实。2、剧情:      虽然我上面挑了一堆毛病,但也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况且据说本剧的编剧中有专门研究魏晋时期的学者,我可不敢班门弄斧。总体来说剧情其实是很棒的,体现了冯太后自我奋斗与鲜卑汉化这个历史进程的完美结合,完全符合长者的二院讲话精神。      另外花木兰这条线真的是锦上添花!冯太后这条线代表正史,花木兰这条线代表细说;冯太后这条线代表上层统治者,花木兰这条线代表下层民众。体现了统治者的历史与人民群众的历史的完美结合,而两者的交汇点就在冯熙(又成全了这小子,不愧本剧最大赢家)。      而且这部剧对反面人物的塑造我觉得是很客观的,这部剧的反面人物完全不是某些剧里面的那种看着就想掐死的,而且智商也都不算低(当然有几位也不高)。宗爱、拓跋晃、乙弗步浑、乃至拓跋子推、拓跋他、拓跋天赐他们,都不是坏到骨子里那种,都是看不惯汉族势力的日益强大而进行反击,很符合当时那种历史背景;乙浑生出野心也是形势推动,比较正常的事;看拓跋子推,是既反对汉人又极其忠心,都有点小感动。这种对反面人物更为全面立体的刻画值得每一部剧好好学学。3、配乐:      本剧片头曲《月沧桑》和片尾曲《红烛光》无论是旋律还是歌词实在是太经典了,只可惜没有在网上流传开来,以致各种音乐应用上都没有,太可惜了。此外,其它的背景音乐也都很好,和当时的情景很搭配——印象比较深的是第一集少年冯熙和冯淑仪玩耍时,配乐的节奏就相当欢快;最后一集冯太后去世时,《红烛光》的调调突然升高,眼泪都要出来了啊!!      《红烛光》的旋律和《菊花台》确实很像,以至于我第一遍看还不知道的时候还在想,这么一部历史剧怎么拿周杰伦的流行乐来配乐了呢,但仔细听听又好像不是《菊花台》,当时就很迷惑。不过这部剧出品时貌似比《菊花台》要早,但公映的却比《满城尽带黄金甲》要晚(据说在山西卫视播过?还是家乡人亲啊,等等……就算是家乡吧,别提长乐信都了),当然我不指他们任何一方有抄袭行为,这两首歌各有特色,而且我个人觉得,《红烛光》比《菊花台》还要更胜一筹。4、演员:吴倩莲(冯太后):永远的女神,不解释,尽管年龄比我妈妈还稍大,但是这不重要,女神就是女神。要颜值有颜值,要演技有演技,就是口音有点出戏,为啥后期不用配音啊?成为太后之后的扮相实在是太迷人了,演技也越发深入精湛,我心中的冯太后完全就是吴女神了。(尽管《胡笳汉月》里宁静的冯太后也很好,而且有一些阴暗的算计显得更为真实,但在我心中吴女神还是第一位!)张铁林(太武帝拓跋焘):尽管张瞪眼的演技倍受争议,但在这部剧中我觉得他的表演还是很好的,真正体现了一个胡人君主的威猛与任性,显得更为真实,一定意义上我觉得比《胡笳汉月》里唐国强老师演的拓跋焘还要出色。(毕竟演了主席之后唐老师演什么都像主席)王庆祥(乙弗步浑):先说句题外话,话说王老师在微博上实在是太逗了,大家可以去围观,而且公公也对涨粉貌似也比较在意。王老师饰演的大多是正面角色,这次难得演了个反面角色,但是一如既往地出色。乙浑的胡人风气、武人气质、深邃的谋略,王老师都表现得恰到好处,王老师个人的气质也真的很符合这个角色,相比于《胡笳汉月》里那个蛮横不讲理的乙浑,本剧的乙浑比那个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李光洁(文成帝拓跋濬):个人感觉比以上三位稍差一点,但可能不是演技的原因,更是刻板印象的原因,毕竟《走向共和》里那个满脸忧愁的傀儡光绪给人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以至于演文成帝这种守成君主时反而觉得有点不自然,不过总体还好啦,尤其是抱病上马高呼要扫平四海时真是霸气侧漏啊。樊志起(拓跋丕):这应该是唯一一个贯穿全剧始终的人物(前几集小冯淑仪是小演员演的),尽管前期出场并不多。樊老师在老三国里的老年姜维给人留下的印象就不说了,据说当时本是定他演诸葛亮。在这部剧里演了个小诸葛也不亏吧,拓跋丕的谋略、奸诈、城府,樊老师全都演出来了。貌似老先生已经去世,实在可惜。沈傲君(花木兰):沈傲君的古装扮相不仅美丽,还透露这一股英武之气,演花木兰实在是再适合不过了,花木兰的敢爱敢恨、豪情奔放的英雄气概完全表现了出来,感觉比一些专门的花木兰影视都好。李依晓(冯妙爰、冯妙莲):我很惊讶这部剧里竟然还有她,而且演的精分。这扮相和新三国里的静姝以及《楚汉传奇》里的虞姬完全不同,据说是她后来整容了(报道上出了偏差我可不负责),毕竟这部剧在前。相比于以上的那些人,我只能说还过得去,她演的冯妙莲有一种刻意让人去讨厌的感觉,显得很不自然,不过毕竟是早期的作品,可以理解的了,后来的静姝和虞姬我个人觉得还是挺不错的。沈保平(昙耀):沈老师算是古装剧里宇宙级龙套了,貌似随便找个古装剧就能看到他,不过演技绝对是有担当的。这部剧里昙耀的出场率不算低了,通过编剧之手,沈老师之口,讲述了很多佛教的道理,像这种有着深刻文化内涵的剧在今天真是不多了。薛中锐(高允):薛老师演过很多奸臣,而在本剧中演的则是一个正面人物,但是毫无违和感,无论是对淑仪、对拓跋濬,以及对拓跋弘,都能感受出是一个老人在谆谆教导晚辈,能把正反面人物演的来去自如,这就叫演技,估计现今这帮小鲜肉及追星族不会懂。      此外,刘冠翔的孝文帝相比于《胡笳汉月》中的孝文帝温婉有余而霸气不足,但也算比较理想的孝文帝了;臧金生老师的拓跋子推与韩东的乙弗虎扮相太像了;曹艳的和亲公主的美丽与奔放我一眼就迷上了……至于其他的我说不过来了的以及并不认识的演员,在这部剧中的表现也都很好,总体上说,这部剧没有不及格的演员。像萌萌哒贺洛拔、漂亮的李氏、优柔寡断的献文帝、美丽而识大体的左昭仪、心机深沉而识礼的常太后、心狠手辣的拓跋晃与宗爱、正直敢言的崔浩、人格分裂的冯邈、为朋友两肋插刀的花弧、忠心耿耿的李奕、掌控大局不畏权贵的李冲、用情专一的冯熙、小跟班柳叶与抱嶷、略有犯而最终悔改的拓跋天赐……等等等等,真的都很出色。      还有,小冯淑仪、小拓跋濬、小冯熙、小花木兰以及后来的小拓跋宏等小演员也是相当的不错,只是而今他们中好像没有火的,不过也好,吹尽黄沙始到金,他们不管从事什么领域,肯定都会做的很出色的。最后再说一点:对于我这样一个思想江化的人来说,这部剧的膜点有点多,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看着看着剧就想念诗,苟……苟屁!!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存储,如有侵权,3个工作日内处理。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