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影视
首页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剧

外滩钟声-第07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 / 家庭 / 爱情地区:内详年份:2018

导演:管虎 / 费振翔

演员:刘旭 / 谢园 / 陈瑾 / 房鑫 / 吴谨言 / 陈洁 / 宋宁峰 / 陈俊亨 / 唐雅萍 / 冯鹏 / 陈伟栋 / 代旭 / 曹玉庆 / 徐宏杰 / 姚安濂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情节简介

该剧由管虎担任总导演,费振翔导演,入选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布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推荐参考剧目”,讲述了一条老上海弄堂里几户百姓人家,自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后十年的时代变迁与人情冷暖,亲情、爱情故事。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jin】的评论“编者按第一剧集(diyijuji)坚持做单剧的周主题策划,每周只关注一到两部剧, 志在提升内容壁垒,深度垂直剧集领域。 今日起,是于今晚收官的献礼剧《外滩钟声》。 无论这部剧的故事和播出效果如何,其内里的上海元素都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弄堂里的烟火气息。以下,第一剧集(diyijuji)对《外滩钟声》中的上海印象进行了分析。 ”繁华的外滩、源远流长的黄浦江、响彻上海城的外滩钟声,这些不仅是许多外地游客对上海城的印象,也掺杂着很多老上海人的回忆。 对第一剧集(diyijuji)的小编来说,关于上海的初印象,来源于儿时观看的一部部经典民国电视剧与小说:《情深深雨蒙蒙》中陆依萍纵身跃下的外白渡桥,张爱玲笔下的公寓楼和电车铃声,《长恨歌》里摇曳生姿的弄堂女性…… 时光荏苒,岁月的脚步不断向前推进。长大后,关于上海的印象,则来自一部部时尚的都市情感剧,如《上海女子图鉴》《杜拉拉升职记》中摩登快节奏的都市生活,年轻的职场精英们,在这里上演着亲情、爱情的挣扎。 上海这座城市究竟是什么颜色呢?很难有标准答案。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外滩钟声》给人的是全新的上海印象——烟火气。准确地说,是存在于老一辈上海人之间,在狭小弄堂里的人情味儿。 外滩、钟楼贯穿全剧▲▲▲ “外滩钟声”。 这四个字,是整部剧的核心,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 这部剧从1966年讲到1992年,横跨将近30年的历史。而重要的时间节点,都围绕着外滩这座标志性的大钟呈现。我们从故事开篇讲起。镜头缓缓移动,一幅上海外滩风貌的全景图便缓缓拉开,坐落于上海市黄浦区黄浦江边的海关大钟,伴着《东方红》的阵阵钟声,准时报时。 杜心生(俞灏明饰)在钟楼里认真调试着设备,坚守着他一生的事业。 而现实中,这座海关钟楼由来已久,1893年兴建完成,历经风风雨雨的几代历史,成为时至今日上海外滩极具历史与人文气息的风景线。 剧中,钟楼的变迁侧面反映着上海人生活的变迁,围绕着海关钟楼的每一次重要的时间节点,都标志着时代的一次进步。 先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蔓延至全国各地,佩佩(刘碧渠饰)的外婆被批斗,自己也被红卫兵围追堵截,珍贵的大提琴即将被销毁。在这个关键时刻,在钟楼工作了数十年的杜爸爸决定,将大提琴藏在钟楼中。 最终,琴保住了。但是伤害却不可避免。 杜爸爸因为护琴与红卫兵起了争执,被失手推下楼梯,至此,杜家失去了主心骨,剩下心生承担起杜家的大梁;二姐杜心芳与阿大去东北下乡,二人因意外撒手人寰,只留下了爱情结晶安安;胖嫂也被迫与丈夫分离,也让她与女儿曼莉之间产生了巨大的隔阂。 这个时间段内,钟楼实际上是所有人的保护盾:它让杜心生有工作可做,可以养活家里人;它保护着佩佩心爱的大提琴,让她与杜心生的爱情生根发芽。 接着,时间的指针指向1976年。这时候,文革结束,《东方红》的钟声传遍了整个上海城,也流传在中国的大江南北。 当年,杜爸爸拼命保护下的大提琴,终于可以重见天日。而新时代的到来,也带来了更开放的思想,佩佩通过高考考上了中央音乐学院,但杜心生却遗憾落榜,更因为要照顾家人而放弃了读书,两人间渐渐拉大的阶级差距,让佩佩与心生渐行渐远。 这时候的钟楼,不再是佩佩的庇护,其实也预示着杜心生不再是佩佩依赖的后盾。以前他们离得再远,钟声也能传到彼此的耳边,但如今,无论两人离得再近,也传不到她的心里了。198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脚步的加快,梧桐里人们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人的生活越来越好,日子也更加红火起来。外滩的钟声悠远又嘹亮,不仅代表了一代人的回忆,更是时代更替的证明,未来,也将一直存在于上海人的生活之中。 老上海的弄堂 是人情世故的集合▲▲▲ 除了海关大钟这个关键的元素,《外滩钟声》中这条名叫梧桐里的上海老弄堂,也是整个故事的主要地点,带着浓浓的上海气质。弄堂,这个老上海人对自己居住里弄的称呼,既不同于传统的江南民居,也不同于任何一种西方的建筑形式。它融合了中国传统的院落建筑格式,又带有西方建筑的精美,反映了中国近代上海城市文化的特征。 上海的弄堂之于老上海人,就与老北京的胡同对北京人的意义一般,多承载着一代人的童年记忆。 而《外滩钟声》中无处不在的烟火气,正是通过梧桐里弄堂人家的家长里短表现出来的。生活在这里的老上海人们,互相斗嘴、帮扶,小人物的性格,就能看出那代上海人的故事。 大哥杜心生,因为父亲的意外离世,需要提前肩负起一个男人的责任。长兄如父,他继承了父亲作为一名外滩修钟人的衣钵,踏踏实实地将工作做好,照顾独身的妈妈,管教不听话的弟弟妹妹们,同时,放弃了自己的爱情。 老虎灶爷爷(牛犇饰)自小在梧桐里长大,这些年,他做的就只有两件事:抚养自己的孙子毛阿大、给梧桐里的街坊邻居们烧热水。看似不起眼的工作,却需要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守,而老虎灶爷爷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其实也深深刻在上海人的灵魂中。 不过,在以往的影视剧中,这种奉献坚守型的角色,往往以女性形象居多,而《外滩钟声》则选择了杜心生这样一个隐忍坚强的男性角色,及老虎灶爷爷这种以小人物作为切入点,以此展现上海的时代变化及弄堂文化。 也正因为有这样隐忍的哥哥,杜心美(吴谨言饰)才能做勇敢追梦、敢拼敢闯的设计师。在哥哥的放手与爱护中,她从裁缝铺做起,经历了从给家人和邻居修修补补,到奋斗至自己的梦想职位,成为一名服装设计师的过程。 此外,由支持子女闯荡的杜妈妈、风姿绝伦的周姐、大大咧咧的胖嫂组成的“梧桐里老闺蜜团”,还有尖酸刻薄的小组长,都是这部剧中令人印象深刻的女性形象。 这些典型人物的塑造,也符合人们认知中关于上海的印象。 同时,剧中人的衣着也直接反映着那个时代的变化。从粗糙的麻布素衣,到改革开放后时尚的背带裤、格子裙,再到开放经济特区之后的喇叭裤与洋西装,心美设计的衣服款式的变化史,也是上海一步步的发展史。 从中不难看出,上海人一直走在追求时尚与潮流的前端。梧桐里人们的衣着变化,一直紧跟心美的设计眼光,日趋潮流。心美为好朋友曼莉量身打造的衣服,吸引了不少男孩子的目光。胖婶也是个走在时尚前沿的女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就早早穿上了大花布,“大摇大摆”地出街了。 也有个例外,那就是恪守本分的大哥杜心生。他日复一日穿着朴素的工装服与回力球鞋,这身装扮在佩佩的同学会上,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不过,时至今日,回力鞋历经多年的岁月磨练,早已成为时尚爆款,被众多年轻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裁缝铺依然在上海存在,董家渡著名的上海裁缝一条街,是许多外国人定制服装的首选。时至今日,上海人依然走在时尚的前沿。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世界各地的时尚元素都在此处汇集,可以说,上海弄堂的变化与上海人对时尚的追求,是反映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一环。 当然,杜心生这个人物也是无奈的,因为家庭的重担,他不得不有所舍弃,不仅初恋离他而去,自己被迫接受了家里的相亲安排,还需要抚养妹妹的女儿安安长大成人。 作为杜家唯一一位“坚守者”,在弟弟妹妹们纷纷离开梧桐里时,杜心生依然守在这里,不管时代如何变化,他都在兢兢业业做好一名“敲钟人”,并为家人提供最大的庇荫与帮助。 老上海人的生活,就是由这一个个小人物串起的,这些小人物的小故事,成了一代人的回忆。 不过与北京胡同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现在的上海弄堂,更多是作为景观供游客们观赏与回忆了。 海派剧中少有的烟火气息▲▲▲ 梧桐里老上海人的家长里短,以及邻居之间相互帮扶的温馨故事,让《外滩钟声》这部以上海为背景的剧,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这在海派剧中其实并不太常见。毕竟,我们印象中的上海,一般都是冰冷与奢华的。 不同于北京胡同文化的直爽奔放,老上海人儿时一般生活在弄堂里,南北方地域的差异造成了两种不同的生活模式,也反映到人们的性格上:北京人“贫”,上海人“精”。并直接表现到文艺作品中,逐渐形成了两个文艺派别:以北京为中心的京派和以上海为中心的海派。一直以来,北京的电视剧,以北京胡同、四合院为故事背景地,京片子为载体,着重讲述北京老百姓的生活,多是搞笑且亲民的,如前段时间热播的《正阳门下小女人》《我们的四十年》等。 而上海,往往是摩登潮流、充满现代化气息的。 一个注重平民百姓的生活叙事,一个注重流行文化及现代都市的描写,两者互有交叉,并行不悖,殊途同归。而《外滩钟声》却是以弄堂人家的烟火气来表现上海气质。 这部剧中,在文革与改革开放这样一个巨变的年代,上海弄堂里老街坊们相互扶持、互相照顾,有亲情与友情的温暖,也有爱情的纠结与美丽,让人看到了上海的另一种颜色。 杜家爸爸因意外离世,老虎灶爷爷给杜爸爸唱他生前喜欢的小曲儿,佩佩冒着危险拿来西洋乐器,给杜爸爸放约定好的大提琴乐曲。老街坊们平时共用一个厨房,互相打趣逗嘴,红鸡蛋、焖肉面、生煎包等传统小吃也“很上海”,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部剧不像传统的海派风格,倒是沾染了不少京味剧的“烟火气”,这大概与管虎与费振翔两位导演,都是土生土长的北京人有很大的关系。不过,这种与传统上海印象与众不同的气质,倒也令人产生了对上海的新印象——这是一个时尚气与烟火气并存的城市,不仅有商业的繁华,还有各种感情的汇聚。 —The End—出品 | 米瑞文化 主编 | jin编辑 |月半 校对 | 格鲁特
  • 来自网友【Time Sculptor】的评论一天,无意中打开电视就看到了这部剧。当时我就觉得眼前一亮,被演员们自然、质朴的表演所吸引。我也不记得当时看的是第几集了,但之后的每一集都没有错过。这部电视剧横跨两个时代——20世纪60年代的文革时期和70年代末至80年代末的改革开放时期。讲述了在这两个时期上海的一个小弄堂——梧桐里的变与不变。而故事的主角无疑是生活在其中的那群人,因为时代的变迁、环境的变化最终都要通过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体现出来。通过梧桐里几家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向我呈现出了那段充满激情同时也充满诱惑的时代。生活在梧桐里的杜家有4个孩子,大儿子心生、大女儿心芳、二女儿心美和小儿子心根。4个孩子有着不同的性格和追求——心生刚正、固执、死板,追求安稳的生活,有责任感,由于在家里排行老大和父亲过早离世的原因,因此他要为母亲和弟弟妹妹分担更多的事情;心芳单纯善良,追求浪漫美好的爱情(补充一下:由于没有看到电视剧的开头,以及当我开始看没多久心芳就英年早逝了,所以对这个人物并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心美有坚定的理想——就是要完成自己和姐姐的心愿,做世界级的服装设计师,敢爱敢恨,独立坚强,乐观开朗,重情重义,愿意为了朋友而可以毫不犹豫地放弃自己的幸福;心根敢闯敢拼,机灵活分,但又有点自以为是,投机取巧,不过跟他的姐姐一样重情重义,为了朋友两肋插刀。虽然杜家的4个孩子性格各异,人生追求不同,但他们骨子里都有着父母身上的善良、乐观,他们都热爱生活,珍惜彼此,乐观向上,总能看见他们洋溢的笑容……这部剧触发了我对亲情、爱情、友情的思考。虽然身处变幻万千、物欲横流的时代,但依然可以追求纯洁的爱情,像苗招娣和郭阿昌那样默默地守护着自己心爱的人可以为她(他)无怨无悔地付出一切;也可以追求我称之为“罗曼莉式”的爱情——自私、享乐,为了金钱甚至不惜出卖自己的青春年华,我认为这已经不能算作爱情。虽然这个时代充满无限的诱惑,充满无穷无尽的财富,但依然可以像心美和心根一样追求真挚的友情,哪怕被朋友坑害,也无怨无悔……最后,我想说,无论风云变幻,时代变迁,家永远都是最温馨的港湾,它都不会改变当初的美好,而且它也是唯一的方向!它就像一根细细的长线,无论我这个风筝飞得再远,都会牢牢地抓着我,不至于让我迷失了方向!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存储,如有侵权,3个工作日内处理。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