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网友【132****8920】的评论文章原载于幕味儿今天要推荐的这部电影,没有流量明星,也没有平台宣传,但却是这个夏天最值得一看的电影。它就是《寻狗启事》。这部片是蒋佳辰导演的处女作。在“早鸟计划”的创投中,他的剧本从成百上千个项目中获奖,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单元,斩获“最佳男主角奖”。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以网络电影的方式与观众见面。之所以说这部电影值得一看,首先是因为,它特别接地气。一般来说,导演处女作极容易偏重个人表达,文艺有余而可看性不足。但这部片却在个人表达和可看性上做到了巧妙的平衡。电影的前半段,高浓度的东北方言吵架,极具生活气息,又特别有喜剧效果的丢狗找狗情节,就让人捧腹之余一下子被情节吸引。即将硕士毕业的东北小镇青年张广胜,父亲不慎弄丢了牛教授家的狗,而牛教授正掌握着广胜毕业和留校的生杀大权。这让“丢狗”这件看似很小却极其闹心的事,一点点推波助澜,指向了他毕业这个人生岔路口的迷茫前途。虽然标题是“寻狗”,但随着剧情发展,广胜父子寻狗几乎拥有了“寻找戈多”式的象征意义。三年的努力苦读,对导师鞍前马后的献殷勤,到了毕业的关键时刻,张广胜人生成败的关键仿佛都转移到了教授家狗的身上。由此,“寻狗”这件小事,在片中带有了寒门毕业生寻找人生出路,甚至是后工业时代东北这片萧条土地的出路的隐喻。正如电影英文名Looking For Lucky,在本片中,“狗”已经成为广胜充满不确定性的人生中运气和盼头的象征。毕业这件事,相信每个经历过“最难就业季”的人都有切肤之痛,而出身贫寒,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视野和资源的“小镇做题家”广胜在现实面前走投无路的无力感,一下子就能引起几乎所有在外打拼的人的共鸣,前半段喜,后半段思,扎实的喜剧效果和人物给观众带来的强烈共鸣,让电影没有任何观影门槛。其次,在娱乐性之外,电影还以小见大,耐心铺陈,用精巧的人物关系和隐喻,表达出对生活的深刻洞见。寥寥一个生活小片段,骨子里是一个青年长大成人的故事。从这个角度上,“寻狗”可以说堪称中国东北小镇版的《毕业生》。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成年人?电影用“毕业生谋出路,靠关系还是靠本事”这个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靠关系还是靠自己”,也成了片中父子俩矛盾的焦点之一。老张是下岗工人,想帮儿子拿到“铁饭碗”,坚信只有花钱走关系才能成功。广胜坚持要靠自己,却被身边人一次次打醒。在步入社会的关口,父亲,同学,朋友,母亲,继父,导师和暗恋对象,用行动给广胜的现实暴捶,一点点锤垮了一个想要靠自己本事,“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年,把他锤成了放弃幻想,认清现实的成年人。在刻画人物方面,演员精湛的表演和导演巧妙的调度,让人特别印象深刻。其中有四场戏,两场放,两场收,特别精彩。两场爆发的戏中,一场是父子争吵的长镜头。在留校受挫,毕业困难的压力之下,一直嘴上说不嫌弃父亲是下岗工人的广胜,受到父亲在牌桌上吹牛的刺激,忍不住说出“你不下岗谁下岗”的过头话。父子的对手戏搭得天衣无缝,两人的battle又搞笑又心酸,过头话说完后的一瞬间,父子两人都不知所措,儿子和父亲的表情,特别精准,尤其是扮演父亲的于海,把一个可爱又可怜的无用老父形象描摹得入木三分。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意识到自己没有办法“拼爹”开始。另一场是同学聚会,论文没过,留校告吹的广胜在受辱之后,负气醉酒,对一直暗恋的对象酒后失态的长镜头。在几分钟的高难度长镜头里,人物从隐忍到爆发,从压抑到愤怒,再到酒醉呕吐,酒后吐真言,矛盾冲突层层递进,演员丁溪鹤把一个初尝现实心酸的失意青年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相信这个演技炸裂的长镜头也是让上影节亚新评审全票通过,把最佳男主角奖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从明白不要轻易相信别人的许诺开始。相比放,我更喜欢的是导演设计的两场收着的戏,这两场东北喜剧中少有的细腻描写,堪称神来之笔。一场是广胜去母亲和继父家借钱受阻后,母亲在车内平静地道出广胜“从小靠自己”的秘密。手持镜头在颠簸的车内缓慢变焦给广胜讶异的眼神。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就从“我从小就是靠自己”的信仰幻灭开始。原来儿子一直瞧不上的,“你不下岗谁下岗”的没用父亲,曾经也是厂里的技术骨干,也有“靠自己”的傲骨,父辈也是在生活的爆锤之下,无奈接受了“靠关系”的“歪门斜气,不正之风”。儿子复杂的眼神里,浓缩了一代曾经辉煌,然后在时代巨变中放弃自我的庞大人群。另一场是准备送钱给导师的广胜,发现了自己不敢高攀的“女神”搞定了导师,顶替了自己的留校名额后,拿着钱坐公交车回家。他面无表情看向窗外,公交车喧嚣地驶过大桥,灯光忽明忽暗,正如同人物忽明忽暗的前途。青年变成大人的心碎瞬间,是从认清了“人生中很多事,不是靠努力就能成功”而完成。导演和演员赋予男主角张广胜的典型性,让人特别有代入感。他在导师面前的唯唯诺诺,在父亲面前的无奈狂怒,面对同学的自卑、自傲、脆弱和敏感,都好像观众的一面镜子。他在人生关键时刻的诸多心碎和幻灭,其实也正是每个小镇青年在成长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在这几天的高考舞弊新闻中,很多人为被偷走人生的苟晶,陈春秀感到不平。作为山东人,我却惊讶于身边人单纯的愤怒,惊讶于还有这么多人相信“高考是相对最公平的”。人生哪有那么多公平可言?对很多出身平凡的普通人来说,小到文艺演出,大到考博,工作,升迁,在拥有绝对权力的领导面前鞍前马后半天,最后被顶替,这种事都多到见怪不怪了。人生的差距,就在这样一个又一个错失机会的锚点中被拉开了。这当然不公平,但对于大多数除了靠自己别的什么都靠不上的普通人来说,除了“顺其自然”,又能怎样呢?最让电影值得一看的,是导演用管中窥豹的方式,把一个毕业生在步入社会时,初尝人间冷暖与世态炎凉的”社会一角”,描摹成了后工业化时代东北的辛辣浮世绘。在东北(以及东北人的老家山东),大批经历了下岗潮的父辈,苦心培养孩子求稳,考公务员,进高校成了他们眼中最好的选择。而以广胜为代表的“小镇做题家”苦心追求的“铁饭碗”,在某些拥有更多选择的人眼里甚至都不是好事。开豪车,家里有企业的同学刘洋甚至根本看不上这个机会。但对于一个下岗工人单亲家庭来说,“后浪”们唾弃的稳定,恰恰是这个家最需要的,贫苦出身的孩子,经不起任何的试错成本。父亲给出的建议也局限于自己的人生经验。靠自己却成了下岗工人的技术骨干,国企会下岗,民企会裁员,能够过安生日子的地方只剩高校。但父辈们不知道的是,如今,高校早已不是净土,稳定工作,已经不是年轻人靠自己,甚至靠花钱就能搞定的了。市场经济下,利益交换,价高者得,而在人多坑少的二三线城市,“小镇做题家”们根本承担不起阶级跃迁的价格。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靠关系”的东北,去“靠自己”的南方打拼,似乎是小镇青年们唯一的选择。电影中最震撼的镜头,大概是结尾广胜离家时,镜头中出现的两座触目惊心的烟囱。那是东北曾经辉煌的印迹,也见证了一代人被历史席卷的没落。结尾,当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在大城市试图“靠自己”的时候,他们同样会经历“靠关系”顶替“靠自己”的幻灭。《寻狗启事》映射的,其实是这代人面临的国家阶级固化,底层内卷的悲剧现实。耐人寻味的是,从一开始几千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拿到创投基金,上影节获奖,再到两年艰难上映,零宣发费,无奈沦为网络电影中的“狗剩”,电影《寻狗启事》的命运,也正应和了它所讲述的“靠自己不如靠关系”的心酸现实。好在,这部电影已经上线,我相信,观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会给这部优秀的处女作一个公正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