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影视
首页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剧

大盛魁-第22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历史 / 爱情 / 剧情地区:内详年份:2013

导演:王新民

演员:午马 / 郑玉 / 乔振宇 / 于震 / 周显欣 / 吴连生 / 王绘春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第44集
第45集
第46集
第47集
第48集
第49集
第50集
第51集
第52集
第53集
第54集
第55集
第56集

情节简介

电视连续剧《大盛魁》由创业、兴业、歇业三部一百集构成,历史跨度270年。由三个独立完整的故事构成。讲述了王相卿、张杰、史大学等三个赤手空拳创业的故事。本剧由王新民执导,于震乔振宇吴连生等主演。电视连续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老左】的评论史大学一出场,第一句话就是:“鞋大鞋小不能走样!”一副狐假虎威的模样。这货还特别的抠,抠门抠到了家。在史大学的老家山西祁县史家港,人们都称他“一掌筋”。说他用一只手掐算,都比别人用算盘打的更快更准。所以要说他的特点,那就是“史大学的手”,精于算计。与王相卿相同的是,史大学出场的前几集,观众对他也是没啥好印象。与王相卿不同的是,后来王相卿在老采头的历练指教下,总算成长高大起来,可史大学贯穿全剧始终像是个“反派”。如果说王相卿是大盛魁“舍得”文化的代表,那史大学就是“舍不得”的代表。总是站在王相卿的对立面上。但也正是这种特别抠和精于算计的特性,使他在做了大盛魁的大先生之后,给大盛魁制定了一整套科学的财务制度,为大盛魁的持续发展做出了重大的特殊贡献。由于财务制度这个东西比较专业,大多数观众不会太感兴趣,因此在剧中表述的不多。所以,老拙在这儿要替史大学说些好话。要说大盛魁财务运作之难,就要从大盛魁的商业模式说起。成熟后的大盛魁商业模式,简单说是如下的流程:第一步,下单。每年秋天的那达慕大会上,大盛魁拿到各旗各部落牧民的年度供货需求;第二步,采购。大盛魁在全国各地采购货物,运送到归化仓库;第三步,送货。进入冬季(因为骆驼夏季脱毛只能在冬季行走运货),大盛魁组成庞大的驼队。驼工每人一把拉14匹骆驼,10-20把编为一个“房子”,负责运送一个旗的货物。每年冬季要出动十几到几十个房子。既有大盛魁自己的驼队,也有雇佣的驼队。每个“房子”到了一个旗就解散,每“把”骆驼去一个部落,把日用百货送到每户牧民的毡房前。第四步,借呗。蒙古牧民手里没有银子,都是用自家的牛马羊换取需要的日用百货。可是冬季牲畜在掉膘期,你也不可能在严寒下把牛马羊赶回几千里外的归化。所以这时牧民只能是先赊欠,等于大盛魁给牧民的借呗。牧民给大盛魁一张称为“印票”的借据。这样,就必须给每家牧民建账,还要计息。财务工作的复杂度和工作量都要大幅度增加。第五步,结算。到了秋季那达慕大会,牧民赶着牛马羊,来跟大盛魁还债结算,同时下明年的订单。看上去是不是很像咱们现在的电商?不过那时候没有电,所以称为“行商”。这是咱们中国第一个TO C大系统,应该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复杂的TO C大系统。可以想见,如此复杂的创新大系统,得是多么科学严密高效的财务会计制度,才能把它算准计清。要知道,我们现在的电商,那都是一批受过顶级教育拿着巨额高薪的全社会高端精英人才,运用最先进的IT系统在设计、在运营。而当年的史大学,不过是个念了两年私塾的穷苦农民。这还不是最神的,最神的是,大盛魁后来还立了一条号规:绝不对外融资。既不借债,也不做股权融资。想想咱们现在的上市公司,融资再融资没个够。再看看大盛魁的商业模式,那个流程决定了资金周转很慢很慢。而且大盛魁的经营一直在扩大,地域在不断增大,品种在不断增加,客户在不断增多,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更别说草原上每隔几年就会来一次“白灾”(雪灾)或者“黑灾”(旱灾),牧民牲畜大面积死亡,大盛魁必然巨额资金无法收回。而朝廷理藩院规定,多大的灾,牧民欠多少银子,供货商都不准断供。大盛魁不准对外融资,这一切他们是怎么应付过来的?就是靠史大学设立的财务制度。比如,“法定”公积金、盈余公积金,这些称为“厚成”;还有应收账款损失计提、库存减值准备、固定资产折旧,这些称为“护本”,等等。这是大盛魁能够渡过许多非常严峻的困难时期,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制度保障。这些在今天看来稀松平常,已经写进公司法的“现代企业”财务制度,在当时可都是穷苦农民出身的史大学为大盛魁创立的。大盛魁不做股权融资,因此不设财东,也是防止财东不能接受留多分少的财务制度而发生不可调和的矛盾。这么一来,王相卿、史大学、张杰三位创始人就和主要的掌柜伙计们一样,顶的都是一份身股,企业留的越多,个人分的肯定就越少。一旦离开商号,大盛魁发展得再大,跟你也没任何关系了。所以说,大盛魁“有舍才能有得”的“舍得”文化,并不仅仅体现在商业让利上,而是体现在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谁说中国的小农经济出不了先进的企业制度?这些可不是我们瞎编拔高,也是来源于历史真实。话说WG前,乌兰夫在一次大会上严厉批评自治区的供销部门说:你们还不如过去的大盛魁呢!大盛魁能把日用百货送到牧民的蒙古包,你们能吗?许多人都问:谁是大盛魁?为了抢救大盛魁文化,自治区政协开展了一次大规模的访谈调研,访问了许多当年大盛魁的老人,编写了十几本访谈资料。关于大盛魁的财务号规,都是从这些资料里来的。
  • 来自网友【老左】的评论要说大盛魁,那第一伟人就是王相卿。可王相卿一出场,观众基本上都是一脸的嫌弃,说他“赖”,说他“渣”。香玉骂得更狠:王相卿!你除了嘴巴大,还学会骗人啦!堂堂七尺男儿不务正业,成天靠你姐夫养活,你简直比无赖还无赖!这可不是黑他王大掌柜,而是源于真实。真实的人物,才是活人。王相卿爹娘死的早,随着姐姐嫁到山西太谷武家堡。去他老家采访,民间流传下来,都叫他“王二赖子”、“王二疤子”。说他“嘴巴大”、“爱吹牛”、“不务正业”、“靠姐夫养活”,就是个“拖油瓶”。就连王相卿七世孙王祖光都说:“世主王相卿来到武家堡后,深受其姐夫和村人的歧视,自小被姐姐庞爱的王相卿性格倔犟,经常与姐夫发生冲突。王相卿闯口外临行前,姐姐给他做了一双新鞋。姐夫得知王相卿只身闯口外,埋怨妻子应该给他拿些盘缠。于是揣了几两银子急追王相卿。王相卿见姐夫追来,撒腿就跑,姐夫仍穷追不舍。王相卿心思:姐夫大概是追自已脚上的这双新鞋吧?于是,当下脱掉鞋放在路边跑了……”可为啥偏偏是这个大嘴巴的“王二疤子”创建了大盛魁,当上了大掌柜?无他,就因为他有敏锐的商业眼光。一眼就看到了康熙征讨葛尔丹背后的巨大商机。据说是王相卿给太谷的富商曹家出了个主意,使皇上运军粮的银子从每石120两降到了40两,也让曹家包运军粮挣了大钱。因此要说他的特点,那就是“王相卿的眼”。正因为他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商机,而且看到了就爱跟人“撇”,所以在别人眼里,他就是个“大嘴巴”。但是,并不是看到商机就能成功。孙书同说的好,买卖人最要紧的就是有个goodide,可每个好主意,开始都有个坎儿。只要迈过这个坎儿,好主意就变成了白花花的银子。说起来,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乏好主意,很多时候就是迈不过那个坎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迈过那个坎儿,比看到那个商机要难得多得多。孙书同迈过那个坎儿倒是不难,他想出了个“做军不做民”的办法,帮助康熙下了台阶。不过,孙书同拿到的那个承运军粮的商机,是TO G,跟王相卿他们这些穷苦乡民“毬”关系都没有。民夫们还是只能挣一份脚钱。王相卿想的是到口外做TO C的“大买卖”,所以刚开始他不想去口外运军粮,后来为了还债,没办法才把自己给“卖了”。王相卿想做的那个买卖有多大?按老采头的说法是“后草地有一百万两银子等着人挑回来!”其实后草地远远不止一百万两,大盛魁他们后来挑了两百多年,最多时每年挑一千万两。打通中俄贸易之后,把俄罗斯国库的白银差点挑空了。沙皇下令禁止用白银与中国做贸易,俄商就用银餐具、银饰件等等当作白银来买茶叶、瓷器和绸缎,大盛魁拿到就融成大上千斤的大银锭,用几匹马拉的大车从当时的中俄边境恰克图运会归化。越是大买卖,需要迈过的坎儿就越高,要想做成口外那样的大买卖,王相卿要迈过不是一个坎儿,而是一座比一座更高的大山。而这时,王相卿除了有那双敏锐的眼,基本上就是一身的毛病。所以,武家堡的老人们都很疑惑,就凭他这么个“大嘴巴”的“王二疤子”,咋就做成了那么大的一桩买卖呢?因为他遇到了一位高人。高人看中的就是他的眼光。这位高人,就是本剧开头那个挑着担子到蒙古包卖货的“丹门沁”(蒙语货郎担)秦大爷。要说最先看到口外那个大商机的,那还真不是王相卿,而是这位秦大爷。秦大爷富商出身,家道中落。他早早就看到了口外的巨大商机,为复兴家业,独自一人冒死走口外做“丹门沁”,草原上各种有关资料都被他记在一个小本子里和一张地图上。那次在蒙古包里救了千总丹津,丹津把他收入军中做了个采买。所以后来人们都叫他“老采头”。从此他顶着清军采头的名号,不用再提着脑袋做草原上的买卖了。可惜的是,当康熙用“做军不做民”把祖制打开一个小门缝时,他已经老了。他必须找个年轻人来实现他的梦想了。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有准备的人首先必须是有眼光看到这个机会的人。对此,老采头是“身”有体会。所以老采头选徒弟,必要条件就是有敏锐眼光的年轻人。老采头第一次见到王相卿,是在孙文举把王相卿发配到漠河前夜。老采头跟着孙文举去给王相卿送“告别宴”。王相卿大骂孙文举,说麻雀变凤凰,早晚要把孙家踩在脚下。老采头听了,一脸的不以为然。而当王相卿说到:“要不是我当初给你孙家出了个运军粮的主意,你们孙家早就赔塌了!”老采头听了若有所思。这一席话,在别人看来就是王相卿“嘴巴大”,而在老采头看来就是“这小子有点眼光”。为啥后来他偏偏只挑了王相卿做徒弟?其实老采头看上的,就是王相卿的眼。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存储,如有侵权,3个工作日内处理。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