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飞影视
首页电影电视剧综艺动漫短剧

扪心问诊第一季-第34集

收藏下载分享

类型:剧情地区:内详年份:2008

导演:Paris Barclay / Rodrigo García

演员:安德伍德 / 加布里埃尔 / 乔治 / 查尔斯 / 伯恩 / 坎贝尔 / 华希科沃斯卡 / Pamela Douglas / 艾伯丝 / 戴维兹 / 布莱尔 / 梅利莎 / 佛贝丝 / 朱丽娅 / 米娅

云播资源如遇卡顿,请切换播放资源

线路1

第01集
第02集
第03集
第04集
第05集
第06集
第07集
第08集
第09集
第10集
第11集
第12集
第13集
第14集
第15集
第16集
第17集
第18集
第19集
第20集
第21集
第22集
第23集
第24集
第25集
第26集
第27集
第28集
第29集
第30集
第31集
第32集
第33集
第34集
第35集
第36集
第37集
第38集
第39集
第40集
第41集
第42集
第43集

情节简介

橙黄的布沙发,昏暗的台灯,一墙壁的书,窗外似乎总在下雨,风景模糊,房间里幽暗、安静,只隐约听到钟表指针摆动的声音……每周的第一天到第四天,中年心理医生保罗(加布里埃尔-伯恩饰)都会在这样的心理咨询室里

用户点评

  • 来自网友【love all over】的评论无意间清理移动硬盘,打开了封存已久的《扪心问诊》,在好朋友的介绍下,我决定把这部影片按照每个来访者为一个单元独立完整地观看。非常有助于对咨询关系的感知。今天看了第一个来访者(每周一早上9点的)Laura,非常直接地面对、反思【情欲化移情】的课题,听很多老师说:IPA里 不存在所谓的色情化移情,全都是母婴关系的重现活化在了咨访关系里,咨询师肯定不能把来访者在咨询过程表达的爱,当做是成年人探索亲密关系的爱,这两种是完全不同的爱。通常情况下,情欲化移情如果出现在咨访关系的早期阶段,可能意味着来访者早期处于母婴阶段的共生融合的需要,这是来访者在表达一种对母爱的正常需要,背后是婴儿期对生存及其安全感的需要,来访者的情欲化移情 是退行到了母婴关系的阶段,把对母爱的渴求,投射到了咨询师的身上,渴望与咨询师的共生融合。而成年人发展成熟的亲密关系,是基于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发展相处支持和依赖的关系,性关系也是兼具心理、身体和思维多元的情感互动,并非是婴儿化地将自己的身体献祭给咨询师,把咨询师放在人生拯救者的上帝位置的状态。虽然Paul在与Laura的咨访关系中没有始终保持足够的中立位置,但是我觉得Paul也已经做得非常不错了。虽然Paul有明显的卷入和对来访者的情欲之爱,有人说Laura的案例是悲剧,但我觉得恰恰相反,这个结尾是最好的结局。Laura这个案例对Paul也是一种突破性成长,来访者和咨询师是共修关系,并非只是咨询师站在高位,帮助处于人生低谷的来访者。从Laura的叙述中,很容易发现她是一个很容易性冲动的女孩, 面对男性好像习惯性的启动性欲化移情,能够在短短几个小时之内迅速发生性关系,但26集的结局,Paul回到了咨询师的位置,最后结尾的几句话会改变Laura的自我认识,比如她是值得被爱的,无论她有没有性魅力,她都值得被好好尊重,好好珍惜。可能Laura从此以后再也不需要用【性诱惑】来评估自己在男人心里是不是好的,是不是可以被爱的,Paul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接纳真实的自己,放下过度的助人情节等等。看到自己在家庭里无能无力无助的地方,不需要去另一个女性那里寻求夸大的自体感,不需要从另一段未完成的【告别或结束】中自欺欺人,寻求自我安慰。从此两个人回到自己存在本身的位置上,看到自己的脆弱,一点点接纳自己的脆弱。所以咨询师这个职业是双向奔赴,相互陪伴,认识和接纳自己的过程。社会建构的咨访关系只是个表象。不用夸大人与人关系的成分来惋惜咨访关系的走向。咨询师就像是在黑夜的风雨中撑伞提灯的等候者,等候着化身成为一个个有缘人的拐杖,陪伴TA们走一段路,任何一种关系都只是相互陪伴走一段路,父母子女也不过如此。人类的存在本身是与生命内核的存在性(在荣格取向称之为自性,在禅宗称之为明心见性)共振的,这并非是普通人之所及之处。
  • 来自网友【晓行天下】的评论看完了一直挺感慨,最近又与心理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这部剧,简单写一些关于这个议题的讨论。在看剧的时候经常会想这个问题,在咨询当中出现的情感,怎么判断是移情还是真实的情感?比如在剧中Laura与Paul产生了情欲性移情和反移情,怎么判断这是真实的情感(比如真的喜欢对方本人),还是只是在咨询室特定氛围下的产物?毕竟Paul也一直在这个问题上挣扎,到底Laura是自己的真爱吗?首先一种观点认为,即使是移情,也是真实的感情,也即来访或者咨询师是真实地感受到了这种感情,强烈的喜欢或者不喜欢,起码在意识层面如此。所以其实不能说移情不真实。然后,也许可以从情感产生的角度来判断是移情还是真的情感?比如是针对咨询师或者来访产生了真实的情感,还是针对投向性的角色?比如Laura是真的喜欢Paul,还是代入某个角色或者投射而产生的喜欢?比如投射成了小时候的养父David?Paul 其实若干次去询问Laura以澄清, 比如他问:“你对我了解什么?”“你知道我一些什么事情?”从回答来看,其实Laura认为的喜欢,也许并没有基于具体的关于Paul本人的细节,毕竟她确实只了解咨询室中,作为咨询师的的Paul。她对于真实世界的Paul知之甚少。如果不是真的针对这个人而产生情感,是否就更像是移情而非真正的感情?其实这也有争议,因为很难判断什么叫做“真的针对这个人产生的情感”。比如Laura说:“难道不是所有感情都是如此吗?难道不是我们的过去决定了我们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吗?” 个人觉得说的很有道理,Laura真的很敏锐。确实如此,虽然“移情”这个概念用于咨询关系当中,但这种因为投射而产生的错位情感,难道不也在日常生活当中经常发生吗?比如有同学提到的“一见钟情”,比如总会找到同一类型的对象。因此,很难通过“是基于真实的这个人”还是“投射”,来判断是“移情”还是“真爱”。还有同学提到,“如果会针对这份感情做详细具体的后续规划,可能更像是真实的情感,而非移情。” 但也有同学提出,可能高中生大学生的恋情,也不一定像成年人一样会详细规划后续的生活。这似乎更像是不同感情类型的区别,而不是“移情”与“真爱”的区别。最后的一个论点是,无论是何等真实的感受,无论是基于投射还是基于真实的人本身产生的情感,毕竟都是在咨询的设置范围内产生的。在这个设置范围内,双方定期会面,探讨深处的感受,咨询师会开放真诚接纳包容,这些都太容易影响情感的发生与流动。忽视这个大背景,去探讨移情是否“真爱”,就像忽略了房间里的大象……因此个人认为,凡是在咨询关系内发生的,都难称“真爱”,哈哈。这也让我们联想到“移情”这个词被创造出来的目的,除了解释咨询室中发生的情感涌动,也从道德伦理上提醒我们,试途去区别“移情”与“真爱”,这样的界定是困难且无力的,因此凡是进入了咨询关系,双重关系就不被允许了。当然,知易行难!虽然类似的案例在课本与课堂上讲过多次,但在真实的咨询中,在强烈的情感流动或者冲击中,人就像大海上航行的船,还是会经历在情绪风暴中的惊心动魄。咨询师仍然会困惑甚至质疑自己,只能在风暴中挣扎着维持咨询师的身份和位置。神奇的是,在剧中,正是在这种挣扎中,Paul表露了自己的情感,让Laura感受到了Paul的接纳,而不再质疑和对抗,从而有更多地空间发现自己,其实并没有真的那么喜欢他。看到这种真实的挣扎,可能是看这部剧带来的最大收获。
所有内容均来源于网络,本站不存储,如有侵权,3个工作日内处理。网站地图